地点
人物库
释报恩北宋 1058 — 1111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报恩一○五八——一一一一),本名刘钦宪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人。
未冠,举方略,擢上第,调官大名
厌尘世,请于朝,遂就北京福寿寺祝发为僧,神宗赐名报恩
后游历诸方,参曹洞宗大师投子义青,即悟心要。
义青卒,诏居随州大洪山
崇宁中,又诏住东京法云寺,阅岁仍归大洪
政和元年卒,年五十四,僧腊三十二。
有语录三卷,著《曹洞宗派录》等。
范域所撰《塔铭》(《湖北金石志》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九。
报恩
卫之黎阳人
族刘。
世以武进
家喜事佛。
母牛氏。
祷子于佛。
梦佛指阿罗汉𢌿之而妊。
既生有殊相。
未冠。
方略
擢上第。
调官北都。
喟然叹曰。
是何足了此生。
请于朝。
欲谢簪缨。
求出世法。
上诘其故。
对曰。
臣祖死王事。
思报厚恩。
惟有薰修之功。
庶资冥福。
神宗叹异。
亲洒宸翰。
赐名报恩(俗名钦宪)。
就北都福寿寺
祝发受具。
游历诸方。
投子青禅师之道。
而往依焉。
识其法器。
一日凌晨入室。
问。
天明也未。
师曰。
明矣。
曰。
明则捲帘。
师从之。
顿尔开悟。
心地洞然。
亟以所得白青。
韪之。
留付巾匜。
颇有年数。
顺世。
丞相韩公缜。
河南
延住嵩山少林
席未煖。
诏改随州大洪山律寺为禅。
命师居之。
大洪
基搆甚大。
而芜废久。
师辟荆榛蓬藋。
为像设堂。
皇化豺狼狐狸。
为钟鱼梵呗。
更定禅仪。
大新轨范。
由是大洪精舍壮观。
天下禅林。
崇宁二年
有诏命。
东京法云。
驸马都尉张公请也。
师志尚闲远。
阅岁恳还林泽。
朝廷重违其请许之。
径诣嵩山
旋趋大阳。
大洪虚席。
守臣乞奏还师于旧。
固辞弗获。
复坐道场。
凡前日之未遑者。
咸成就焉。
师勤于诲励。
学者辐凑。
五百人
振宗风。
而戒律严甚。
终身敝衣。
略不加饰。
赐紫方袍。
卒盘辟不敢当。
故权贵欲以师号言者。
皆无复措意矣。
政和改元
坐化。
塔于南塔。
师异时。
欲筑室退居之所也。
寿五十四。
坐夏三十二。
弟子嗣法出世者。
一十三人。
有语录三卷集。
曹洞宗派录。
受菩提心戒文。
落发受戒仪文。
皆行于世。
丞相张无尽
于师深相契信。
尝以书问三教大要。
师答曰。
西域道宗多途。
要其会归。
不出有无四见。
谓有见。
无见。
亦有亦无见。
非有非无见也。
盖不即一心为道。
则道非我有。
名外道
不即诸法是心。
则法随见异。
名邪见
如谓之有。
有即有无。
如谓之无。
无则无有。
有无则有见竞生。
无有则无见斯起。
若亦有亦无见。
非有非无见。
犹是也。
夫不能离诸见。
则无以明自心。
无以明自心。
则不能知正道。
故经云。
言词所说法。
小智妄分别。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
又曰。
有见则为垢。
此则未为见。
远离于诸见。
如是乃见佛。
以此论之。
邪正异途。
正由见悟殊致故也。
故清凉以老庄计道法自然能生万物。
易谓太极生两仪。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自然太极为因。
一阴一阳为道。
能生万物。
则是邪因。
计一为虚无。
则是无因。
尝试论之。
夫三界唯心。
万缘一致。
心生故法生。
心灭故法灭。
推而广之。
弥纶万有而非有。
统而会之。
究竟寂灭而非无。
非无亦非非无。
非有亦非非有。
四执既亡。
百非斯遣。
自然因缘。
皆为戏论。
虚无真实。
但是假名。
至若谓太极阴阳。
能生万物。
常无常有。
斯为众妙之门
阴阳不测。
是谓无方之神。
虽圣人示悟多端。
然既异一心。
宁非四见。
若虚无为道。
道则是无。
若自然太极阴阳为道。
道则是有。
常无常有。
则是亦无亦有。
阴阳不测。
则是非有非无。
先儒以妙万物为神。
则非物。
物物则亦是无。
故西天诸大论师。
皆以心外有法。
为外道。
万法惟心。
为正宗。
盖以心为宗。
则诸见自亡。
言虽或异。
未足以为异也。
心外有法。
则诸见竞生。
言虽或同。
未足以为同也。
儒家圣人。
非不知之。
乃存而不论耳。
西天外道。
皆大权菩萨。
示化度人。
横生诸见。
曲尽异端。
以明佛法。
是谓正道。
是谓圣人。
顺逆皆宗。
非思议所能知矣。
故古人有言。
缘昔真宗未至。
孔子且以系心。
今知理有所归。
不应犹执权教。
然知权之为权。
未必知权也。
知权之为实。
斯知权矣。
是亦周孔老庄。
设教立言本意。
一大事因缘所成。
始成终也。
然则三教一心。
同途异辙。
究竟道宗
本无言说。
维摩大士。
孰能知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马襄
全粤诗·卷一○七
马襄字服良
南海人
明代宗景泰四年(一四五三)举人
历官肇庆府同知浔州知府
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东番禺人字德润
天顺元年进士
历任抚州浔州潼州知府,廉静公正,民多感之。
全粤诗·卷一二四
张瑰字德润
番禺人
张诩父。
明代宗景泰元年(一四五〇年)举人明英宗天顺元年(一四五七年)进士
历官驾部员外郎
明黄佐广州人物传》卷一有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师范南宋 1177 — 12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8—1249 【介绍】: 僧。
隆庆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无准
九岁出家,无资薙发,人称“乌头子”。
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雪窦、育王等寺。
理宗尝召入慈明殿说法,赐号佛鉴禅师
淳祐中,书遗表遗书及偈而逝。
全宋诗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鉴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
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
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
同年秋出峡,至荆南玉泉俨。
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
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岩瑞。
后至钱塘,见松源岳灵隐,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
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證修,又往西华秀峰破庵先,往华藏依遁庵演
三年复还灵隐
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
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
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岩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为首座
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
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
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广利寺
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
淳祐九年卒。
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
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赞等编为三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师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无准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
年九岁,依阴平道钦出家。
绍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谒于老僧尧和尚,有省。
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人称乌头子
破庵灵隐大悟
月石溪天台、雁荡,历住清凉焦山阿育王,移住径山
召入大内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号佛鉴禅师
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
次年三月,书遗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
其弟子编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今存。
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鉴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释师范字无准
梓潼雍氏子也。
年九岁依阴平道钦和尚出家。
读书过目成诵。
南宋绍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
请益尧和尚坐禅工夫。
曰。
禅是何物。
坐的是谁。
师于是昼夜体究。
一日如厕。
因提前话有省。
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
照问。
何处人。
剑州
又问。
带得剑来么。
师便喝。
佛照笑曰。
乌头子也乱做。
师贫无资薙发。
故人目之曰乌头子
破庵灵隐
师侍次时有一道者破庵
猢狲子捉不住奈何。
破庵曰。
用捉作么。
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师于言下大悟
未几同月石溪公天台雁宕。
时雪峰云和尚瑞岩留师分座。
夜梦一伟人。
手持把授与师。
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迎师。
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姓。
然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
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
又奉旨领主阿育王
久之补双径。
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
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
师住径山
其殿宇两遭回录。
皆两复新之。
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
额曰万年正续。
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
为归藏之所。
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
师之先世居蜀。
遇乱绝嗣。
乃于山中设祠祀俗之祖父。
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
以徵其孝思。
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是年三月日疾作。
遂升座谓众曰。
山僧既老且病。
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话。
今勉强出来。
将从前说不到的。
尽情向诸人抖擞去也。
遂起身抖衣曰。
是多少。
便归方丈。
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遗书数十言。
而与客言笑谐谑如平时。
至夜书偈曰。
来时空索索。
去也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逝。
停龛二七日
遗表上闻。
帝遣中使降香赐弊帛。
奉全身塔于圆照
师范
梓潼雍氏子。
九岁依阴平道钦出家。
经书过目成诵。
绍熙五年冬
登具戒。
明年
成都坐夏。
遇老宿名尧者。
请益坐禅之法。
尧曰。
禅是何物。
坐是何人。
受其语。
昼夜体究。
一日如厕提前话。
有省。
遂出蜀。
谒佛炤于育王。
炤问何处人。
曰。
剑州人
炤曰。
将得剑来否。
随声便喝。
炤笑曰。
乌头子乱做。
懒剃发长故。
佛炤室中。
尝以乌头子呼之。
久之。
欲观台雁。
石溪月公同往。
瑞岩
时云巢领住持事。
留分座。
忽夜。
梦伟衣冠者。
持把见授。
翼日。
明州清凉专使至。
师受请入院。
见所设伽蓝神。
其姓衣冠。
与所梦无异云。
上堂。
遂为破庵拈香。
以示法切得旨深也。
嗣迁焦山雪窦。
被旨移育王。
径山
最久。
虽两丁火厄。
而旋复旧观。
号法席全盛
理宗尝召师。
入慈明殿。
升座说法。
上亲御垂听大悦。
佛鉴禅师号。
并金襕僧伽黎。
淳祐戊申秋
筑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乞老于朝。
而旧疾适作。
三月旦升堂别众。
至十五日
区画后事。
亲遗表。
及遗书十数封。
言笑如平时。
其徒以遗偈为请。
乃执笔疾书云。
来时空索索。
去亦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项而逝。
无准禅师者。
讳师范
蜀都雍氏子也。
九岁依阴平山沙门
试经。
目不遗炤绍。
熙五年。
具戒访道。
乃求坐禅诀于老宿尧公。
有信入。
即出峡。
谒佛炤光禅师
光曰。
生缘何处。
对曰。
剑州
曰。
带得剑来么。
师便喝。
光笑曰。
乌头子也乱做。
又过灵隐
密庵禅师
密庵不易见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
与语。
阴奇之。
一日要师游石笋庵。
道者问。
胡狲子捉不住时如何。
答曰。
如风吹水自然成纹。
师恍然大彻。
失声曰。
诺。
大喜而归。
师遂事先公
赴穹窿。
以师深得玄要主宾之旨。
可倚重正宗也。
先公移居卧龙。
师辞。
天台
寻开法明州清凉。
以香酬破庵先公
于是吴越知名。
师初寓瑞岩
梦伟衣冠者持授。
师及至清凉。
见伽蓝像。
即向所梦者也。
乃神之姓焉。
三年迁焦山
次三年迁雪窦。
大名者皆归之。
乃示众曰。
面面相看。
眼眼厮觑。
衣外别传。
有甚凭据。
到却门前刹竿著。
凤栖不在梧桐树。
又曰。
[一/几][一/几]地思量。
无可得思量。
无可思量处。
真个好思量。
大庾岭头逢六祖
鳌山店上见曾郎。
又曰。
贼火相逢恰五更。
现成赃物不须争。
暗中多少都分了。
天晓依然各自行。
又曰。
日面月面突出难辨。
拟欲抬眸空中两片。
师居雪窦三年。
诏补育王。
又三年。
径山
居无何。
径山燬。
知事者惧。
师引咎自归。
一众咸安
师整顿荒基。
说法如故。
仍请希叟为副寺。
退耕为监院
别山智为化主。
雪岩钦为座元。
未久寺成。
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
师举宾头卢尊者赴阿育王宫因缘。
乃曰。
君王一语出如纶。
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风清烟浪静。
碧天无际水无垠。
上大悦。
赐金纹袈裟。
号佛鉴禅师
六年径山复燬燬之夕。
风雨暴作。
师端座别舍。
漠然不问。
且笑且吟曰。
雨散云收后。
崔嵬数百峰。
王维虽妙手。
难落笔头踪。
仍结茅安众
寺复成。
又去四十里。
别筑万年。
正续以憩。
云水不远。
复建精舍为归藏所。
藏前后所赐宸翰。
敝室左右奉祖师。
世香火。
或期诞讳。
必为饭僧佛事。
以赞冥福。
盖蜀乱。
师之祀绝矣。
故祠之上。
闻嘉叹赐。
名圆炤庵。
淳祐戊申
又小筑于明月池上。
为退休计。
师腊既高。
纶音次序。
存问不间。
师惟历书古德机缘。
谢对而已。
大宾过山。
师独揭心宗要领。
间咨南比国运。
师俯首一默而已。
己酉三月望
升座曰。
山僧既老且病。
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
今日勉强出来。
从前所说。
不到底尽情向诸人。
面前抖擞了也。
乃起抖衣曰。
是多少。
遂区嘱后事。
复手书达上言别。
上遣中使慰问后事。
师曰来时空索索。
去时赤条条。
更欲问端的。
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寂。
塔于圆照庵。
嫡嗣雪岩钦禅师
赞曰。
南堂谓。
师居五峰。
法席之盛。
不下妙喜时也。
众多粮少。
而重罹回禄。
不无奔走四方之劳。
想见其曲折。
苟非以荷负正宗为心。
则安能籧篨若此。
呜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师范字无准梓潼雍氏子也。
年九岁,依阴平道钦出家,读书过目成诵。
绍熙六年,始游成都,谒正法尧,问坐禅工夫,尧曰:“禅是何物?
坐的是谁?
于是昼夜体究。
一日,偶提前话有省。
明年,出游广浙,谒佛照于育王,照问:“何处人?
”曰:“剑州
”又问:“带得剑来么?
便喝。
佛照笑曰:“这乌头子也乱做。
”师贫,无资薙发,故人目之曰乌头子
破庵灵隐侍次,有一道者破庵:“猢狲子捉不住奈何?
”庵曰:“用捉作么?
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于言下大悟
未几,同月石溪公天台雁宕,时雪峰云住瑞岩,留之分座,夜梦一伟人手持把,授与
次日,明州清凉寺专使来迎,方入院,见伽蓝神牌书姓,其衣冠与梦所见无异。
住三年迁焦山,次雪窦,复主阿育王,久之补双径。
无何,召入大内修政殿,说法称旨,赐金襕衣,加“佛鉴禅师”之号。
径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复新之。
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额曰“万年正续”。
次于其西数百步结庵,为归藏之所。
又建重阁其上,藏朝延所赐御翰。
其先世居蜀,遇乱绝嗣,乃于山中设祠,祀其所生祖父,事闻于朝,赐额曰“圆照”,以徵其孝思。
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
是年三月日,疾作,遂升座谓众曰:“山僧既老且病,无力与诸人东语西语,今勉强出来,将从前说不到的尽情向诸人倾吐。
”遂起身披衣曰:“是多少?
”便归方丈。
十五日,集众亲书遗表书数十言,而与客言笑如平时。
至夜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时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
”移顷而逝。
停龛二七日,遗表上闻,帝遣中使降香,赐币帛,塔于圆照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惠希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阴州人字秋厓
聪慧过人,博涉群书。
家居如见大宾
兄惠希颜年老无嗣,奉养如父。
弟希点夫妇有痼疾,亦无嗣,抚之尤笃恩意。
有《家范》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凝北宋 ? — 10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006 【介绍】: 沧州无棣人
少武勇,倜傥自任。
太宗在藩邸,以隶亲卫
及即位,补殿前指挥使
淳化中授天雄军驻泊都监,改高阳关行营钤辖六宅使
真宗立,擢北作坊使
咸平中屡胜契丹,历镇、定、高阳关路前阵钤辖、邠宁环庆灵州路副部署安抚使,以功加宁州团练使
景德初宁州防御使,为定州路行营副部署,移保州驻泊,又兼北面安抚使
澶渊结盟后,辽归师沿途侵剽,遂任缘边安抚使,提兵蹑其后以镇之。
高阳关部署,次年加殿前都虞候,寻卒。
忠勇好功名,累任西北,善训士卒,缮完器仗。
赏赐多以犒军,家无余资。
全宋文·卷一六四
张凝
——一○○五),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人。
少有武勇,太宗在藩邸,以隶亲卫;及即位,补殿前指挥使
淳化中绣州刺史高阳关行营钤辖六宅使等。
咸平初,击契丹,徙镇、定、高阳关路前阵钤辖,迁赵州刺史四年、环、灵州路副部署安抚使,加宁州团练使
景德初定州路行营副部署,改高阳关部署,二年以劳加殿前都虞候,卒。
宋史》卷二七九有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侃北宋 964 — 10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32 【介绍】: 杭州钱塘人本名侃,避真宗旧名字子正
杨覃从子。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好学自信,文风质朴。
真宗咸平中太常博士,直集贤院
因无所阿附,为权臣丁谓王钦若所不悦,二十余年不升迁
晚年因朝廷欲矫士大夫文章雕靡之弊,始与陈从易并为知制诰
官终集贤院学士、知亳州
有《大隐集》、《西垣集》、《职林》、《两汉博闻》。
全宋诗
杨侃九六四~一○三二),避真宗藩邸讳改名大雅字子正(《隆平集》卷一四作子政),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屡迁知浔州
真宗景德二年(一○○五)太常博士集贤院,出知袁二州(《袁州府志》卷六)。
后知、常二州及应天府,以兵部郎中知制诰
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
仁宗明道元年卒,年六十九。
有《大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等,已佚。
欧阳文忠公集》卷六一有墓志铭,《宋史》卷三○○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二一一
杨大雅原名侃,避真宗讳改字子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钱俶归朝,挈族寓宋州
进士及第,历新息鄢陵县主簿光禄寺丞、知新昌县,徙知浔州
监在京商税,迁秘书丞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知、常等州及应天府纠察在京刑狱
天圣六年九月兵部郎中知制诰
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
好学笃古,著述颇富,有《原治》十七篇、《大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职林》二十卷、《两汉博闻》二十卷、《家谱》一卷。
宋史》卷三○○有传,又参《宋史》卷二○三、二○四《艺文志》二、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西安福人字子畏
隆庆五年进士
刑部主事
万历初,改御史
因上疏劾张居正,廷杖除名。
居正复诬以他事,远戍广西
浔州暴卒。
天启初追谥毅思
有《精忠堂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胡旦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滨州渤海人字周父
博学,善文辞。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第一。
累官左拾遗直史馆,数上书论时政利弊。
因献《河平颂》,忤太宗意,贬殿中丞商州团练副使
又上《平燕议》,主张齐心平敌,恢拓旧境。
后官知制诰史馆修撰
真宗时,以善内侍王继恩,贬散官
后失明,以秘书少监致仕,再迁秘书监
卒年八十。
有《汉春秋》、《五代史略》等。
全宋诗
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今山东滨县)人。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进士(《河间府志》卷二六)。
将作监丞通判升州
左拾遗直史馆
出为淮南东路转运副使、知海州,后累擢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又迁知制诰史馆修撰
仁宗朝以秘书少监致仕,卒,年八十。
著有《汉春秋》、《五代史略》等,皆佚。
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全宋文·卷六二
胡旦字周父滨州渤海(今山东滨州)人。
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第一,为将作丞通判升州
左拾遗直史馆
出为淮南东路转运副使、知海州
因上《河平颂》,贬殿中丞
起为左补阙,复直史馆
迁修撰,以尚书户部员外郎知制诰,因所善者诋时政,贬。
复为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迁本曹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
真宗时以曾党中官王继恩削籍流浔州
稍起,通判襄州,改祠部郎中
失明,以秘书少监致仕,再迁秘书监,卒。
有隽才,喜读书,著《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唐乘》等三百馀卷。
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磁州人字仲玺
有膂力,本为宦官曹吉祥侍从,以参与麓川之役,至都指挥佥事
天顺元年,又以参与“夺门之变”进都督佥事
寻充右参将,镇守浔州
六年,镇守凉州,进都督同知
成化四年,因镇压满俊而进左都督,掌右府事。
卒赠固原伯谥毅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高志宁北宋 971 — 1053
全宋文·卷二七四
高志宁九七一——一○五三),字宗儒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幼沉敏,博学强记,未冠已能通六经,尤深于《》。
咸平中举明经,授安仁尉,调鄠县主簿,历知赵州
仁宗即位,转北京副使,改知沧州,为益利路兵马钤辖,特授宫苑使达州刺史
告老,以右领军卫大将军致仕。
皇祐五年卒,年八十三。
著有《周易化源图》。
韩琦安阳》卷四七《高公墓志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沈矫西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吴兴武康人字仲桓
以气节立名。
三国吴孙皓
为立武校尉偏将军新都太守
吴亡入,征为郁林、长沙太守,均不就。
武帝太康末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曾立昌清 ? — 18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4 【介绍】: 广西浔州人
太平军将领
韦昌辉改名立沧
咸丰三年指挥升检点。
北伐时镇守扬州
次年率部北进,转战皖北、河南山东等地,进至临清。
兵败南撤,一度在馆陶附近之清水镇袭败清军。
后败于冠县,退至丰县黄河边,力竭,跃马入河而死。
追封为经王,一谓立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曾天养清 1795 — 18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795—1854 【介绍】: 广西浔州人
太平天国将领
因避天字讳,改名添养
金田起义时年已五十。
建都天京后,擢殿左九指挥,参与西征,转战皖北集贤关桐城舒城
咸丰四年,占领庐州,进军湖北,又攻入湖南,在湘潭失利,退守岳州
后与湘军塔齐布遭遇,战死。
追封烈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岳隋末唐初 568 — 6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南洛阳人俗姓孟
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
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
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
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父皓仕临淄有治声。
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
未尝于谒。
忽求见归美焉。
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
使品目之。
义曰。
府君六子。
皆伟器也。
然其三季。
必非世俗所可縻絷。
盖指净土寺旷法师
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复究摄论于道尼师
惮烦因入太白山
慧安师
研精其指。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五载。
无食息暇。
自尔无小凝滞矣。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三藏所录。
并留南中。
仍为赂遗啇贾。
使必致之。
果于广州明寺得凯师笔迹。
三藏口传。
俱沙论本。
并十八部论记。
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
顿惬所怀。
依安卒业于太白。
安许之共给。
绵历岁叙。
无所匮乏。
时虽凶歉。
德绪益进。
谢安出山。
留之又二载。
隋大业八年
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
皆以学无师授。
未宜弘阐。
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等。
相与引重。
而请焉。
乃以三藏本疏。
俱沙。
或初犹未信。
及举纲顿网。
宏密叵测。
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
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
手承之。
可得二升而绝曰。
吾无以感之耳。
方默念诵。
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
以资饮食。
疾良差。
二年以三藏疏本。
文句繁多。
刊削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疏本三分之二。
以便观览。
且著十八部论疏。
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
亦有职。
其间善俱沙而心疑之曰。
此吾西国之极则者。
今言其善。
谬耳。
间问以大义。
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
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贤圣。
无对。
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
问。
道生一二徵据前后。
士但瞪目而已。
戏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众大笑。
六年八月
化。
悲悼不自胜。
或劝之裁抑。
𢪛泪曰。
同居火宅。
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
何得不悲。
八年秋
皇太子集诸硕德。
弘文馆论义。
慷慨谈吐。
特拔其类。
太子顾曰。
此法师为谁。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总持则隋之禅定。
太子曰。
于寺何职。
答曰。
未也。
太子乃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
正将以收召名德。
张大教法。
而上人如此。
其无职可乎。
屈知寺任允副。
虚襟屡辞。
不许。
徙住普光寺
九年弟明略来省。
固留之。
略善涅槃。
东洛天宫寺
十年二月疾。
太子医馈相望。
卒于所住寺。
寿六十九。
丧事取给太子家。
令葬郊南杜城西隅。
略既送葬归。
疚痛缠结。
十二年卒。
寿六十七。
释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阳人也。
家世儒学专门守业。
九岁读诗易孝经。
聪敏强识卓异伦伍。
父皓仕临淄
治声远肃。
有隐士西门义者。
博物疏通肥遁岩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
铃下吏曰。
西门义故谒。
遽为吾白。
即以事闻。
令素仰高风。
骇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轻举。
义曰。
吾自弱岁隐沦。
于兹暮齿。
诚不欲干游人世。
抱诚弃智。
顷者吠声既静。
则良政字民。
五裤兴谣两岐成咏。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韬隐自私。
敢叙斯事。
令述其不逮。
问其治术。
对答若神。
情兼明举。
乃命诸子绍续绩旷略等。
列于义前。
令其顾指。
义曰。
府君六子。
诚伟器也。
自长而三。
州县之职。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远其德高
业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
旷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贞固志怀明约。
善大论及僧祇。
深镜空有。
学徒百数。
禅观著绩物务所高。
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
十五出家。
僧粲法师为弟子。
少乐学问经论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议非。
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
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
备穷根叶辞义斯尽。
九江道尼者。
创弘摄论海内知名。
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
亲承真谛业寄传芳。
因从受法。
日登深解。
以众聚事拥。
惟其废习。
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
时太白寺慧安者。
倜傥多知世数阔达。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医术有工经道偏练。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
友而亲之。
便往投造告所怀曰。
毗昙成实学知非好。
摄大乘论诚乃清微。
而传自尼公。
听受又鲜。
今从物化精益无从。
中路徘徊伊何取适。
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
真谛译之。
初传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闻其志。
曰。
余前学群部。
悉是古德所传。
流味广周未尽于后。
惟以俱舍无解。
遂岂结于当来耶。
安曰。
志之不夺。
斯业成矣。
后住京师明觉寺。
闭门静故寻检论文。
自读其词仍洞其义。
一习五载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无闲暇。
遂得释然开发了弘旨。
至于外义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
思见其言。
载劳梦寝。
乃重赂遗南道商旅。
既凭顾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广州明寺
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
并是凯师笔迹。
亲承真谛口传。
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怀。
讽读沈思忘于寝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给。
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
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
绵历岁序厥志弥隆。
内惭诸己。
谢安曰。
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
辄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为民本名作实宾
苟求虚誉遂劳同志。
二不可也。
斯过弘矣。
诚可退迹浮浮。
更劳重累。
则不可也。
曰。
功业将成幸无异志。
嘉会难再无思别虑。
复延两载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寻知。
将开慧业。
游诸讲肆清论莫穷。
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时年三十有四。
少齿登器莫匪先之。
此时僧众三百馀人。
令听风规互相推谢。
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
虽欲播扬未之有许。
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
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相为引重创为请主。
撝谦藏器退辞师授。
徒累清言终惭疏略。
慧明等越席扬言曰。
法师何辞耶。
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
掩德移机恐爽灵鉴。
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
顾诸意。
正乃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俱舍。
先学后进潜心异论。
皆曰。
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
纵达一朝诚自诬耳。
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
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
举纲顿网大义斯
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
众咸不识其户牖。
故无理顿联辞。
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
岁举贤良推师有寄。
武德初年
从业蓝谷化感寺侧。
岩垂乳水。
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
乃曰。
吾无感也。
故水辍流。
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
一心诵。
日取一升经六十日。
患损方复。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
遂以真谛为本。
馀则错综成篇。
十有馀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减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
兼著十八部论疏。
行于世。
以为口实。
又初平郑国
宗法师者。
英出时所异之。
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
问以八正局圣贤。
后责才施无言以对。
坐见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学士谈衒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贞观中广延两教。
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
诸论道。
乃问以道生一二。
徵据前后。
遂杜默焉。
曰。
先生高视前彦。
岂谓目击取乎。
坐众大笑而退。
之深解法相。
传誉京国矣。
至六年秋八月
旷公从化
悲痛缠怀。
徒属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扪泪曰。
同居火宅共溺爱流。
生死未断何得不悲。
闻者议之。
以为善居俗之间也。
贞观初年
有梵僧波颇
在京传译。
为众举。
预其同例。
闻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谓人曰。
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谬耶。
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
随其慧解应答如流。
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与尔矣。
自尔情敦术。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
广开衢术。
延对诸宾。
酬接覆却神旨标被。
太子顾曰。
何法师
若此之也。
左庶子杜正伦曰。
总持寺道岳法师也。
法门轨躅学观所宗。
太子曰。
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
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
伦曰。
虞舜许由之节。
夏禹顺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犹从矫逸。
况方外之士。
弃名之人。
臣辄从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虚襟。
动容辞曰。
皇帝深惟固本。
归诚种觉。
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
广召无诤之僧。
用树无疆之业。
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
今蒙知寺任诚所不
愿垂含恕。
敢违恩旨。
屡辞不免。
遂住普光
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
诸治无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丧事所资取给家令
庶使丰厚无致匮约。
仍赠帛及时服衣等。
俄而有敕。
复公给葬仪。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弟明略。
身长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怀远悟容仪清肃。
特善涅槃。
学人从集有声京洛
东洛天宫寺
贞观九入年朝奉慰。
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
及略。
连支比曜。
时共美之。
及事缘将了。
言归东夏
惘然曰。
吾同气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与尔相顾犹影。
师没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
异生难会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会又难。
尔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便辞世。
略之衔疚。
痛钟缠结带疾还寺。
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文茂清 ? — 18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9 【介绍】: 广东鹤山人
原为粤剧艺人。
咸丰四年,与佛山陈开呼应,在广州北郊举义,众数万,号红巾军
次年,为总督叶名琛击败。
乃撤往西江,攻占浔州,建立“大成国”,称平靖王
后在广西庆远深山病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宋太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筠州高安人字一翁
仁宗景祐进士
大理评事开封府户曹
司马光荐为卫尉寺丞,再荐知如皋县,迁郓州掌书记
太守富弼深器之。
后守浔州荐为尚书都官员外郎,改漕湖北
所至有治绩。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赵佗西汉 ? — 前13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赵佗 南越武王(南越武帝) 前203年—前137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37 【介绍】: 西汉真定人
秦时南海龙川,后为南海尉。
兼并桂林南海象郡,建南越国。
高祖定天下,立南越王
吕后时自称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
文帝立,使陆贾至南越,上书去帝号。
景帝时称臣遣使朝请
全汉文·卷六十三
真定人秦始皇时龙川
二世时,南海任嚣召行南海尉事。
秦灭,自立为南越武王
汉十一年遣使立为越王
高后时自称南越武帝
文帝初去帝号,建元四年卒,年盖百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姚孝资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
高宗绍兴十九年,以右从政郎东莞县事,治才精敏,下令阖境筑堤护田,水利大兴,民蒙其利。
全宋文·卷五○一一
姚孝资字颐仲
绍兴十九年东莞县
乾道三年贵州六年浔州七年提点广东刑狱公事。
后任广西转运使
见《宋会要辑稿》刑法三之八四、兵一三之二九,《岭外代答》卷五,雍正《广东通志》卷三九,雍正《广西通志》卷五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孙抗北宋 998 — 10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8—1051 【介绍】: 歙州黟县人字和叔
仁宗天圣五年得同学究出身,复登进士第
历来安主簿洪州司理
迁知浔州,改庙作学堂,讲说文艺。
未几,旁州之士亦来从学。
庆历二年监察御史里行,累除广西转运使
会遣将征侬智高,因督吏输饷、治城修械有功,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
有文集。
全宋诗
孙抗九九八~一○五一),字和叔黟县(今属安徽)人。
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以同学究出身补滁州来安县主簿洪州右司理
再举进士
大理寺丞、知常州晋陵县,后以选通判耀州
庆历二年(一○四二),擢监察御史里行,又出知复州
提点江南西路刑狱,广西转运使
皇祐三年卒,年五十四。
事见《临川先生文集》卷八九《广西转运使孙君墓碑》。
孙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映雪斋集》一卷为底本,参校《桂林府志》(清乾隆抄本)。
又从《湖北通志》中辑得集外诗一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